内容摘要:本文曝光了12个AI写作的“高危特征”,如过度流畅但没深度、模板化结构等,还分享了6条去除“AI”味的指令,包括人性化表达优化、主观视角增强等。同时对比了易笔AI和68爱写两款工具,教你让AI生成文本更像人类写作。
易笔AI
在如今的学术写作圈子里,AI技术那可是帮了大忙,让写论文变得高效多了。不过呢,这也带来了新的麻烦,就像怎么避免文章被检测出有AI的痕迹。之前《人民日报》有篇文章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居然被论文检测系统说成疑似AI生成。这可把不少大学生害惨了,他们辛辛苦苦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毕业论文,就因为AI检测系统说不合格,只能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甚至把论文写得更像日常说话,感觉都有点“降智”了,就为了能通过检测。
我自己在使用易笔AI进行AI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就遇到过类似的困扰。后来经过不断摸索,我发现了一些AI写作的高危雷区,也总结了6条一键降AI指令,能让文章的AI率降下来,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给期刊投稿,用AI辅助写作都能更自然、更可信。
AI写作的高危特征
我把AI写作的高危特征给大家列出来,这样大家就能清楚知道哪些地方容易被看出来是AI写的。
高危特征 | 示例 | 易识别原因 |
---|---|---|
过度流畅但没深度 | “科技推动社会发展,改变生活方式。” | 这句话语法挑不出毛病,可就是没啥实质内容,就是很空洞的表述,没有深入分析和见解。我用易笔AI生成论文初稿时,就发现有些句子就是这种情况,读起来很顺,但就是感觉少了点东西。 |
模板化结构 | “首先…其次…最后…” | 这种分段方式太机械了,过渡特别生硬,完全没有文章应有的自然衔接和流畅感。我之前写论文用了这种结构,结果就被老师说太死板。 |
泛化表述 | “众所周知,气候变化重要。” | 用的都是模糊的短语,没有具体事实支撑,读者根本没法清楚了解相关内容。我在AI在线论文写作时,要是用了这种表述,就感觉文章很虚。 |
事实性错误 | “2025年诺贝尔得主John Smith…” | 虚构人物或事件,和实际情况差太远了,很容易就被发现。我有次AI生成论文里出现了这种错误,被同学一眼就看出来了。 |
重复冗余 | “教育很重要。教育是基石。” | 同义反复,信息都是重复的,没给文章增加新的有价值的内容。我用易笔AI写的时候,有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自己检查的时候才发现。 |
情感扁平化 | “他感到悲伤,人们悲痛。” | 情绪表达太单一,没有细节描写,读者根本感受不到丰富的情感。我写论文涉及情感表达时,要是用这种方式,就感觉文章很枯燥。 |
回避主观体验 | “据分析,咖啡因提高效率。” | 没有用第一人称视角,没有作者的主观感受和个人思考。我觉得写论文还是得有点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
时间错位 | “拿破仑1940年推行改革…” | 历史事件年代都搞混了,违背基本历史事实。我之前AI生成论文里出现过这种错误,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 |
术语堆砌滥用 | “非线性微分方程认知范式…” | 术语和语境根本不搭,就是生硬地堆专业术语,没实际意义。我在写专业论文时,要是不注意,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
引用造假 | “哈佛2025年研究显示…” | 引用的东西根本查不到,没有可靠来源支持。我写论文引用资料时,都会仔细核实,就怕出现这种问题。 |
文化盲区 | “端午节日本人吃月饼...” | 文化符号都弄乱了,对不同文化的认知有错误。我在写涉及文化内容的论文时,都会多查资料,避免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
超长无断句 | “人工智能发展经历了…”(无标点) | 完全不符合人类阅读习惯,读起来特别费劲。我自己写文章时,肯定不会这么写,要是AI生成这样的句子,我肯定得改。 |
去除“AI”味指令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6条去除“AI”味的指令,我用易笔AI的时候经常用这些方法来优化文章。
人性化表达优化
我会把文本改成自然流畅的人类写作风格,避免那种AI表达的机械化。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我会适当加一些口语化表达,像“说实话”“不得不说”,也会用“某种程度上”“坦白讲”这些插入语,让内容更真实。我还会让文本结构多样化,长短句结合,段落有长有短,不使用太工整的排比句式。允许出现一些不影响理解的表达,比如“或许”“可能”,在合适的地方加一些自然的停顿和转折。这样改完后,文章就更像人写的了。
主观视角增强
我会在文本里明确体现自己的主观视角和个人思考。我会用“我认为”“我的经验表明”这些第一人称表达,加入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对于关键观点,我会用“就我个人而言”“根据我的观察”这样的方式呈现。在论述的时候,我还会适当加入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作为例子,不过我会保证这些例子是真实且有代表性的,让主观表达自然地融入文本。这样文章就有了自己的特色。
细节真实性强化
我会在文章里嵌入具体可信的细节信息,增强说服力。比如准确的时间节点,像“2023年第三季度”;具体的数据,像“约68.5%的受访者”;真实的案例,像“以某知名科技公司为例”。所有的数据我都会合理推测,保证符合常识和逻辑,不会用“很多研究表明”“大量数据证明”这些模糊表述。在写专业领域的内容时,我会适当加一些行业术语,但我会控制密度,每千字不超过5个生僻术语,同时注意细节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保证整体论述严谨一致。这样文章就更有可信度了。
结构自然化
我会用自然的人类写作风格重写文本内容,坚决不用“首先/其次/最后”这些机械化的过渡词。我会用更自然的衔接方式,比如通过提问过渡,像“那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承上启下,像“这个发现引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场景化转折,像“然而现实情况往往更为复杂”。我会让段落安排有节奏感,长短段落交错出现,重要观点用独立短段强调。每个段落的开头句式也会多样化,避免重复。这样文章的结构就更自然了。
情感表达优化
我会修改文本,让文本有多层次的情感表达,避免单一的情绪描述。对于重要情节或观点,我会通过具体行为描写来替代直接的情绪词汇,比如“他反复翻看文件,迟迟没有签字”。我还会适当用比喻、反问这些修辞手法,让情感表达有起伏变化,重要节点适当强化,次要部分保持克制。我会注意情感表达和内容主题的协调性,不会过度煽情,也不会让情感表达和内容脱节。这样文章的情感就更丰富了。
自然瑕疵优化
我会有意识地保留一些合理的人类写作特征,比如适度的重复强调,重要观点可以换个句式重复1次;少量的自我修正,像“更准确地说”“严格来讲”;自然的插入语,像“顺便提一下”“不得不说”。我也会允许出现一些不影响理解的语法变体,比如口语化短句、省略句。这些“不完美”特征我会均匀分布,每千字出现3 - 5处,我会把握好尺度,让这些特征增强文本的真实感,又不会影响专业性或造成理解障碍。
总结
要让易笔AI生成的文本更像人类写的,关键就是打破机械化的表达模式,增加真实感、个性化和自然度。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优化:
转换人称视角
加入第一人称表达,让文本更主观,突出作者的存在。我用易笔AI写论文时,加入“我”的视角后,文章就感觉更亲切了。
数据具象化
不用模糊表述,用具体时间、百分比和案例来增强可信度。我在写论文引用数据时,用具体的数字和案例,文章就更有说服力了。
自然过渡
不用“首先/其次”这些模板化连接词,用提问、转折或承接式过渡,让行文更流畅。我修改文章结构时,用了这些自然的过渡方式,文章就通顺多了。
情感具现化
用动作、环境细节和比喻替代直接情绪词,增强画面感。我在描写情感时,用具体的行为和比喻,读者就能更好地感受到情感了。
专业优化
适当加入术语和限定词,标注数据来源,提升严谨性。我写专业论文时,加入专业术语和标注数据来源,文章就更专业了。
合理瑕疵
刻意保留少量口语化表达、自我修正或不完整短句,模仿人类写作的不完美特征。我在文章里加入这些“不完美”的地方后,文章就更像人写的了。
综合运用这些技巧,能大大降低易笔AI生成文本的“机械感”,让文章更自然、生动、可信。我建议大家实际使用时,按顺序逐步优化,最后再检查一下逻辑连贯性,这样写出来的论文就能既有人情味,又有专业性。
68爱写
除了易笔AI,我还用过68爱写进行AI论文一键生成。68爱写也有它的优势,它生成文章的速度很快,而且在一些指令的执行上也很精准。
在使用68爱写的过程中,同样会遇到AI写作的高危特征问题。不过我还是可以用上面提到的去除“AI”味的指令来优化文章。
比如在人性化表达优化方面,我用68爱写生成初稿后,会按照自然流畅的人类写作风格去修改,加入口语化表达和插入语,让文章更真实。在主观视角增强上,我也会明确加入自己的主观思考和第一人称表达,让文章有自己的观点。
在细节真实性强化、结构自然化、情感表达优化和自然瑕疵优化这些方面,我也都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68爱写生成的文章。经过优化后,用68爱写生成的文章也能变得很自然、可信。
我觉得易笔AI和68爱写在AI论文写作方面都很不错,但相对来说,易笔AI在理解用户需求和生成内容的精准度上更胜一筹,而68爱写在生成速度上有优势。不过总体而言,这两款工具在按照我分享的方法优化后,都能很好地完成AI论文写作的任务,而且我认为它们比其他一些同类产品更好用。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