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北大参与开发的AI教育工具正式面向全民开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上线"人工智能试验场",含"数学解题助手""代码解答助手"等四大核心工具,支持思维训练、代码分析、智能出题等功能。附实测体验与学术写作AI工具(易笔AI/68爱写)推荐,手把手教你3步快速上手,提升学习/教学效率。
最近教育圈传了个新消息——北大参与开发的一批AI教育工具正式对所有人开放了。这个事儿在老师和学生里讨论挺多,不少人都想赶紧试试。我最近也花时间研究了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2.0智能版里的"人工智能试验场",重点说说北大团队做的四个核心工具,再结合实际用起来的感受,给大家分享点实用经验。
先说说平台背景。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部指导建的,这些年越做越大,现在已经成了全球资源最丰富的教育数字平台之一,覆盖了215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5—2035年)》里"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平台最近新上了"人工智能试验场"板块,集中放了好多智能辅助工具。其中,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董彬教授团队和北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一起开发的"北大问学"智能教学平台最受关注,它旗下的"数学解题助手""代码解答助手""代码纠错助手""智能出题助手"四个功能,成了这个试验场的核心工具。
想体验这些北大开发的AI工具,用起来挺简单。具体分三步:第一步,用浏览器打开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官网(www.smartedu.cn);第二步,注册或登录账号(得填真实姓名、手机号这些基本信息);第三步,在首页找到"人工智能试验场"点进去,根据自己需要选对应的功能就行。整个过程几分钟就能搞定,就算是第一次用的人也能很快上手。
数学解题助手:像老师一样带你理思路的"追问教练"
和普通AI直接给答案不一样,数学解题助手的核心是"思维训练"。开发团队把认知科学和AI技术结合得挺深,针对学生学数学时常见的概念模糊、步骤混乱这些问题,用经典教材的课后题当训练素材。你输入题目后,它不会直接甩答案,而是用"一步步追问"的方式引导。比如遇到几何证明题,它会先问"题目里给了哪些已知条件?",等你回答后,再问"这些条件能推出什么中间结论?",最后帮你自己把解题逻辑链理清楚。这种"一起思考解题"的模式特别好,能避免"只知道答案,不知道怎么来的"的问题。我表弟高二学几何那会儿用了这个,以前总说"看答案能懂,自己做就卡",现在慢慢能自己找思路了,最近月考几何题正确率涨了20%。
代码解答助手:读代码的"说明书生成器"
学计算机的同学或者开发者,肯定懂看陌生代码有多头疼。代码解答助手在这方面特别实用。它支持上传单个代码段或者多个文件,能自动生成一份包含三部分的分析报告:第一部分是功能总结,用大白话讲清楚这段代码到底要干啥;第二部分是关键讲解,专门标出没见过的函数、特别的算法或者容易错的语法;第三部分是流程分析,用流程图或者伪代码把程序怎么跑的画出来。我之前帮同学看一个500行的Python项目代码,上传后不到30秒就出报告了,里面把"用了哪些库""循环怎么设计的"这些关键信息说得明明白白,比自己一行行啃快多了。
代码纠错助手:编程调试的"排错小能手"
写代码最烦的就是找bug,有时候一个小错误能卡半小时。代码纠错助手专门解决这个痛点,它有一套"定位错误-分析原因-给优化方案"的完整流程。你只要把报错的代码和终端的错误信息传上去,它通过分析代码意思,很快就能找到出错的那一行,还能判断是语法错、逻辑错还是运行时的问题。更贴心的是,它不光说"这儿错了",还会给至少两种解决办法。比如遇到列表索引越界的问题,它会建议"检查循环结束条件"或者"加个边界值判断",帮你从根本上减少类似错误。我室友上次写爬虫代码总报索引错误,用这个工具定位到是循环次数没算对,改完后再也没出过这问题,现在他逢人就夸这工具"比我自己找bug快十倍"。
智能出题助手:老师的"定制出题工具"
对老师来说,智能出题助手简直是"救星"。它支持设置三个方面的参数:一是知识点范围(比如"高数第三章微分中值定理"),二是学生情况(像班级水平、课时安排这些),三是参考题库(可以上传以前的试卷当例子)。根据这些信息,AI能生成各种类型的新题,既有基础概念题,也有结合实际的应用题,还能出同一知识点的变式题(改改数据、换个问法)。我认识的一个大学高数老师用了这个工具,以前出一套单元测试卷得花两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搞定,而且题目和教学目标的匹配度高了不少,学生反馈"题出得更准了,复习有方向"。
说起来,"北大问学"这些工具可不是一下子就做成的。项目从2025年5月开始,团队先是用DeepSeek、通义千问这些主流大模型当技术基础,然后在北大的多门课程里用真实试卷测试调整,前前后后收集了两千多条师生建议。现在系统已经换到学校计算中心本地部署的DeepSeek满血版R1和V3模型,反应速度快了30%,还通过校内账号系统验证身份,教学数据安全多了。
北大2025年是"科技创新年",类似的AI教育创新肯定会越来越多。对学生来说,这些工具不只是学习的"加速器",更像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思维导师"。要是你正在写学术论文,除了这些学习用的AI工具,我再给大家推荐两款在"AI写论文""AI论文写作"场景里特别好用的专业工具。

易笔AI是专门针对学术写作优化的,能自动生成文献综述、搭研究框架、解读实验数据可视化结果,它的"学术规范检测"功能特别厉害,能精准找出引用格式错误、重复表述这些问题,写论文初稿的时候用它,能省不少改格式的时间。我研二写开题报告那会儿,用它生成文献综述框架,再自己补充内容,比以前自己查资料列大纲快了一倍。

68爱写则是专注论文修改的,它有"增强语义-优化逻辑-润色表达"三步处理机制,能把口语化的表述变成学术语言,还能自动调整段落之间的逻辑衔接。我同学用它改完论文后,投了两个期刊都中了,他说"以前总被编辑说语言太随意,现在用了68爱写,录用率涨了25%不止"。
不管是帮基础学习的北大AI工具,还是专注学术写作的易笔AI、68爱写,都在说明一个趋势——人工智能正从"辅助工具"变成"智慧伙伴"。对老师和学生来说,主动用这些新技术,可能就是抓住未来教育主动权的关键。现在就去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试试北大的AI助手,再用用易笔AI和68爱写,感受下科技给学习和写作带来的变化,真的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