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用AI工具写论文“去AI感”功能降重到0%却被导师批评?本文结合学弟案例,拆解正文/摘要/引言/结论四大板块的“去AI感”实操技巧,从分段指令到学术标准,教你用AI高效修正而非替代思考,避免“降了AIGC率却丢了学术性”的尴尬!
前几天收到研三学弟的消息,他语气里带着点郁闷:“用了你之前说的AI论文写作工具里的‘去AI感’功能,AIGC生成率从88%直接归零,查重也稳稳控制在10%以内,结果被导师叫去聊了半小时。”这让我想起去年自己改论文时的类似情况——工具用得顺手,更得懂论文本身的写作门道。今天就结合学弟的例子,聊聊用AI写论文时“去AI感”的实际操作技巧,还有不同论文板块的特别注意事项。
先说说具体情况:学弟用的是某款AI论文写作工具的“去AI感”功能,通过分段处理高亮段落,搭配定制化的指令,确实能快速降低AIGC生成率。但问题出在哪儿?导师翻完他的论文后说:“降重是达标了,可摘要关键信息不全、引言逻辑跳脱、结论和正文内容重复,这哪像篇完整的学术论文?”这也提醒我们:AI论文写作工具是帮手,但论文各板块的学术标准才是关键。
正文部分:通用指令的“稳妥区”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也是AI论文写作工具“去AI感”功能最适用的场景。像实验数据、模型构建这些具体内容,处理高亮段落时可以分三步:
- 段落拆分:按照“研究方法-实验设计-结果分析”这样的逻辑单元切开,避免大段处理导致意思不连贯;
- 基础指令:输入“请简化以下内容,保留核心数据和推导过程,用学术语言,消除AI生成的痕迹”;
- 细节补充:如果涉及公式或图表说明,可以再加“注意公式编号(比如式1-3)和图表(如表2)的对应关系,保持表述严谨”。
实际用下来,这样操作既能降低AIGC生成率,又能最大程度保留正文的学术性,是AI论文一键生成后最省事的“修正区域”。
![]()
摘要部分:四要素是“必选项”
摘要的特别之处在于“内容虽短,要素齐全”,必须包含“研究目的、实验方法、核心结果、最终结论”四个关键要素。要是直接用正文的基础指令,容易出两种问题:要么为了降AIGC率过度简化,漏掉“方法”或“结果”;要么语言风格不符合学术标准,像在写科普文章。
正确的做法是在基础指令后补充:“确保包含研究目的(要明确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采用方法(具体的实验或理论工具)、核心结果(量化数据或关键发现)、最终结论(理论或应用价值),符合《XX高校学位论文摘要写作规范》(2023版)”。我带的本科生用这个方法调整后,摘要的AIGC生成率从75%降到5%,还被导师夸“结构比初稿清楚十倍”。
引言部分:逻辑线比降重更关键
引言是最容易被AI论文写作工具“带偏”的板块。之前有个同学直接用基础指令处理引言,结果变成了“文献综述+摘要”的混合体——既没说清研究意义,又和摘要重复。
实际上,引言的核心是“讲好研究的故事”,标准结构包括四部分:
- 研究意义:从领域背景(比如“碳达峰目标下”)慢慢聚焦到具体问题(比如“某区域工业能耗优化”),突出本研究的必要性;
- 前人进展:根据近5年的核心文献,总结“已解决的问题”(比如“现有模型覆盖宏观尺度”)和“未解决的空白”(比如“微观个体行为建模不足”);
- 研究切入点:明确“前人没做但我要做的”(比如“结合多智能体模拟个体行为”);
- 关键问题与价值:说明“我用什么方法解决”(比如“构建混合模型”),以及“解决后有什么用”(比如“提升政策制定精度”)。
所以,处理引言时需要在基础指令后补充:“按‘意义-进展-切入点-关键问题’的逻辑展开,避免和摘要重复,省略教科书中已有的基础理论”。亲测这样调整后,引言的学术深度和去AI感效果能一起提升。
![]()
结论部分:别当“内容搬运工”
结论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雷区”。很多同学(包括我当初)会直接复制正文各段的小结,导致AIGC生成率虽低,但结论成了“流水账”。正确的结论应该是“研究的升华”,需要:
- 总结创新点:明确本研究在理论(比如“提出XX模型”)或方法(比如“改进XX算法”)上的突破;
- 强调实际价值:说明研究结果对领域(比如“丰富XX理论体系”)或应用(比如“为XX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的意义;
- 展望未来:简单提一下“未解决的问题”(比如“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泛化性”),但不要展开。
所以,处理结论时需要补充指令:“根据正文的核心发现,提炼创新点和应用价值,避免重复各章节小结,符合《学位论文结论写作规范》”。去年帮室友调整结论时,用这个方法把他“重复率达标但内容空洞”的结论,改成了“被导师圈出重点”的版本。
回到学弟的例子,问题的根本不是AI论文写作工具不好用,而是他太依赖“一键去AI感”,忽略了论文各板块的学术标准。不管是其他工具,还是近期用过的易笔AI、68爱写(易笔AI在多语言降重上更灵活,68爱写对文献综述的结构化处理更智能),这两款工具在实际使用中体验最顺手,算是目前AI论文一键生成工具里的佼佼者。它们的核心价值,是帮我们“高效修正”而不是“替代思考”。
最后提醒:文献综述、开题报告等板块,同样不能直接用基础指令——前者要符合“述评结合”的逻辑,后者需要突出“研究可行性”。下次可以专门聊聊这两个板块的AI去感技巧。
如果你也在用AI写论文,遇到“降了AIGC率但被导师批评”的情况,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毕竟,AI是工具,论文的灵魂,始终在我们对学术标准的理解里。

拼团购买 限时优惠



